据报道,此前有消息称在油品国五标准时间表提前的情况下,“三桶油”纷纷公开表态,将加快油品升级。现阶段近八成地炼尚不具备国五汽油生产能力,且炼油亏损严重、资金紧张,油品升级的全面提速势必将加快市场洗牌,一些跨行业集团或风投公司正准备趁机入股地炼。 据了解,炼油能力最大的中石化已有70%汽油产能和40%车用柴油产能达到国五标准,向北京、上海等7省市提前供应国五油品,下一步将实施33个国五油品升级项目,要求所属炼厂比国家规定早3个月完成升级项目。而中石油则计划2015年底前实施10个升级项目,使13家企业具备国五汽柴油生产能力,2016年底前安排22个项目,使全部炼厂都具备国五生产能力。
与两位“老大哥”相比,中海油炼油产业起步较晚,产能主要来自惠州 炼化,其产品2014年就已100%达到国五标准,至今共计出厂国五汽、柴油128万吨。今年中海油提前制定出3个油品升级改造项目的详细执行计划表,按计划,惠州炼化二期项目、中捷石化安全环保与清洁燃料升级项目,和东方石化柴油产品质量升级项目都将于明年年底之前完工,届时中海油将全面实现100%生产国五标准油品。
与此相比,地方炼厂则面临着严峻的油品升级考验。卓创资讯近期针对山东省60余家地炼企业的调研发现,具备生产国五汽油能力的厂家为13家,占地炼厂家的22%;具备生产国五柴油能力的厂家为4家,仅占地炼厂家的6.7%。这意味着,近八成山东地炼尚不具备国五汽油生产能力。
而从去年下半年以来,国际油价进入下跌通道,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大于求,地方炼厂出货阻力较大,不管是加工原油还是进口燃料油均处于亏损局面。“现在地炼个别厂家存在胀库风险,停工检修厂家越来越多。另外,前期停产的中小型厂家检修完毕,但短期内暂无开工计划,地炼装置开工率维持低位。”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张斌说。
民营油企在市场竞争中本身就面临原料、资金、技术等诸多难题。近期,随着国家对于民营企业进口原油使用的逐步放开,将使得具备一定规模的民营炼厂增加市场竞争力。不过油品升级装置改造上的巨额成本,仍将是限制地炼升级脚步的一座大山,而油品质量升级的全面提速也势必加快淘汰落后产能。(文章来源于
埃美克润滑油)